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湖北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02 08:48:40  浏览:947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湖北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

湖北省人大


湖北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
颁布单位:湖北省人大常委会

颁布时间:19920613

实施时间:19920613

失效时间:20010531

内容分类:科技市场

题注:(1992年5月30日湖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技术市场管理机构

第三章 技术商品经营机构与技术交易中介服务机构

第四章 技术交易管理

第五章 技术合同管理

第六章 技术交易费用与税收

第七章 奖励与处罚

第八章 附则

正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技术市场管理,维护技术市场秩序,保障技术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凡在本省境内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技术出口等技术交易活动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本条例。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按照国家对技术市场“放开、搞活、扶植、引导”的方针,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技术市场的领导,坚持统一管理、多家经营、平等竞争、方便基层的原则,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种方式的技术交易活动。

第四条 从事技术交易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平等、互利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 技术交易双方以及中介方的合法利益受法律保护。

第二章 技术市场管理机构

第五条 各级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科委,下同)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主管本行政区域的技术市场行政管理工作,履行下述职责:(一)贯彻实施有关技术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并进行监督、检查; (二)管理和监督技术交易活动,组织和指导技术商品信息交流; (三)负责技术商品经营机构和技术交易中介服务机构资格审查,核发《技术交易许可证》;(四)负责技术合同的认定、登记和技术市场的统计工作; (五)负责技术市场管理人员和经营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 (六)对从事技术交易做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会同有关部门对技术交易中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七)组织技术市场发展和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 (八)其他技术市场管理工作。

第六条 技术市场实行检查制度,技术市场管理工作人员凭省统一制发的《技术市场检查证》,依法对技术市场进行监督、检查。

第七条 工商、计划、财政、税政、物价、银行、统计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职能分工和本条例的规定,协同做好技术市场的管理工作。

第八条 负责技术市场管理工作的行政机关及其行政工作人员,不得从事或参与技术交易及其有关的经营活动。

第三章 技术商品经营机构与技术交易中介服务机构

第九条 本条例所称的技术商品经营机构,是指以促进技术成果商品化为目的,主要依靠自身技术力量和掌握的技术从事技术交易活动而依法成立的机构。技术商品经营机构除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技术交易活动外,还可从事创办或者领办技、工(农)、贸一体化的科技开发实体;生产、经销中试产品和科技新产品、组织推广运用技术成果等项活动。

第十条 本条例所称的技术交易中介服务机构是指以促进技术成果商品化为目的,为技术交易活动提供中介服务而依法成立的机构。可以依法从事技术商品信息的收集传播;为技术合同的订立和履行提供必要的中介服务;组建常设技术交易场所和参与组织其他技术交易活动。技术中介服务机构不得以提供中介服务为名,套取技术转手倒卖;不得与委托方或者与第三方恶意串通损害另一方利益。 委托方和第三方经中介介绍直接挂钩后,不得拒绝向中介方支付必需的活动经费、报酬。

第十一条 建立技术商品经营机构和技术交易中介服务机构,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明确的经营范围和服务方向; (二)有与业务相适应并能独立支配的财产和资金;(三)有与业务相适应的工作条件(包括必需的科研仪器、设备等)和固定场所; (四)有固定的与业务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建立非独立的技术交易机构,除具备前款(一)、(三)、(四)项规定外,还必须有本单位法定代表人的授权,并由本单位提供经济担保,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十二条 凡成立事业性质的技术商品经营机构或技术交易中介服务机构,须经其业务主管部门和同级编委同意,由同级科委核发《技术交易许可证》后,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凡成立企业性质的技术商品经营机构或技术交易中介服务机构,须经其业务主管部门审核,报同级科委批准并发给《技术交易许可证》,然后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领取营业执照。成立民办技术商品经营机构和技术交易中介服务机构的审批手续,按照省人民政府对民办科技机构管理的规定办理。

第十三条 技术商品经营机构和技术交易中介服务机构需要变更或撤销的,应按原审批程序办理变更登记手续或注销登记。

第十四条 技术商品经营机构或技术交易中介服务机构,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从事技术市场技术工作人员,其专业技术职务可按照工程技术序列或其他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序列评审、聘任,在工资和生活福利等方面,享受与其他技术岗位的技术人员同等待遇。

第四章 技术交易管理

第十五条 技术交易活动可采取举办技术成果交易会、招标会、洽谈会、信息发布会,建立常设技术交易场所以及技术招标、中介方联系介绍等形式。科研、生产以及其他方面的技术攻关项目,均可进入技术市场公开招标。招标应在公开、平等、择优的原则下进行。

第十六条 凡进入技术市场的技术商品,应当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有助于开发新产品,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经营管理,保护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向技术市场提供技术商品的单位和个人,应对该技术的合法性、可靠性负责。凡属小试、中试的技术成果,经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转让;但应如实说明实际开发程度,并在合同中载明后续开发的责任。凡属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不得转让的技术,涉及国家安全或重大利益需要保密的技术,以及向国外出口技术或向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转让技术,均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举办技术交易会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技术交易会的规定。 举办全省范围的技术交易会或与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联合举办技术交易会,应由举办单位报经省科委批准。举办地区性技术交易会,应由举办单位报经当地科委批准。

第十八条 执行国家或上级部门的计划而研究、开发的技术成果,除保证按照计划规定推广外,如在成果鉴定半年后,上级主管部门尚未组织实施的,研究单位可以向下达计划的部门申报,经批准后进行转让,收入归研究单位。

第十九条 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和不侵犯所在单位技术权益与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可以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转让非职务技术成果,以及利用知识和技术业余从事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活动。使用所在单位器材、设备和未公开的技术资料,应事先征得本单位同意签订协议,并按协议支付使用费。

第二十条 技术商品的广告必须符合《广告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广告内容必须与有关技术文件、技术鉴定证书等证明文件一致。

第五章 技术合同管理

第二十一条 技术交易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以下简称《技术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的规定订立合同。技术合同一律采取书面形式,并使用全省统一的文本。技术合同一经订立,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应严格履行。除依照《技术合同法》的规定变更、解除外,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妨碍合同的履行。

第二十二条 技术合同签订后,当事人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在30日以内到当地科委或科委委托的合同登记机构进行登记。当事人双方不在一地的,到卖方所在地登记。经认定符合《技术合同法》、《实施条例》和本条例规定的技术合同,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分类登记:对于包含部分技术交易项目的合同,应就其中技术交易部分进行登记;非技术交易部分和不属于技术贸易的其它合同,不予登记。技术合同登记机构可按规定收取技术合同登记费。收费的标准由省科委会同省物价局另行制定。

第二十三条 各级技术市场管理机构应会同统计部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技术市场的统计和申报工作。所有技术商品经营机构、技术交易中介服务机构及技术合同登记机构,都要按有关规定为技术市场统计申报工作如实提供资料和情况。

第二十四条 技术合同发生争议时,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也可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调解。当事人不愿通过协商、调解解决争议,或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依据合同中商定的仲裁条款或事后达成的仲裁协议,向约定的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省科委和符合《技术合同仲裁机构管理暂行规定》的市科委可以根据技术市场发展的需要,组建技术合同仲裁机构,开展技术合同仲裁工作。 当事人没有在技术合同中订立仲裁条款,事后又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任何一方可按《技术合同法》、《实施条款》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六章 技术交易费用与税收

第二十五条 技术商品的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交易各方根据该项技术成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本、成熟程度、使用范围,以及当事人享有的权益和承担的风险等因素商定。向贫困地区转让技术,卖方在价格上应从优照顾。技术交易的价款或报酬中包含非技术性交易金额的,应当分项计算。当事人不得将非技术性交易的收入计入技术交易金额。非技术交易所得的收入不能享受国家对技术交易收入的各项优惠。技术交易费用的支付方式由各方当事人协商议定。 26

第二十六条 全民、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技术交易费用,可按国家规定在产品成本或企业管理费中列支,数额较大时,可在两年内分期摊入成本;按新增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提成支付的,直接从销售收入中支付;按利润的一定比例提成支付的,在实施该项技术后的新增利润中税前支付;取得科技开发贷款的,可在该项目新曾利润中税前还贷。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支付技术交易费用,在事业费包干结余或预算外收入中列支;没有事业费包干结余或预算外收入的,在事业费中列支。

第二十七条 为技术交易提供服务的中介方,可收取合理的活动经费和报酬。中介方的活动经费,是指中介方在技术交易成交过程中进行联系,介绍活动所支出的交通、通讯和必要的调查研究等经费。当事人可在合同中约定活动经费的数额,当事人没有约定的,委托方应支付中介方实际支出的活动经费。中介方收取的报酬,是技术交易成交后,中介方为技术交易提供服务应当得到的报酬。其数额由当事人约定。

第二十八条 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其他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在技术交易中所得的技术交易收入,按规定暂免征收营业税和所得税。全民、集体所有制企业进行技术交易所得的技术交易收入,年度总额不超过50万元的,暂免征收所得税。超过50万元的部分,依法征收所得税。

第二十九条 从事技术交易的单位应从技术交易活动所得的税后技术性纯收入中提取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的奖金,奖励取得该项技术成果和为技术交易提供服务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向省确认的贫困地区转让技术的,奖金可再提高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以上奖励费用不计入单位的奖金总额,不计征奖金税。减免税额度和提取奖金比例需调整的,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第三十条 经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当事人可以凭认定登记证明,到税务机关申请办理减免税手续;到银行提取酬金、奖金和申请科技贷款。未办理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手续的,不能享受技术交易的各项优惠。

第三十一条 单位所得的技术交易收入,应纳入本单位的财务管理,除照章纳税外,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一定比例建立发展基金、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个人从事技术交易的收入,除照章纳税外,归个人所得。

第七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二条 对促进技术成果商品化,依法积极开展技术交易活动和维护技术市场正常秩序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给予表扬和奖励。

第三十三条 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本条例的规定,在技术交易活动中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或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单位和个人,由技术市场主管部门分别会同工商、税务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其职权范围分别给予警告、罚款、停业整顿、没收非法所得、赔偿损失、吊销技术交易许可证或营业执照等处罚;情节严重的,应迫究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决定。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执行的,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申请当地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五条 技术市场管理人员应严格依法办事。对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根据情节,分别予以批评教育,行政处分,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湖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因交通事故导致工伤事故赔偿制度研析
夏建军


【内容提要】 因交通事故而导致的工伤事故在赔偿责任上属于民事侵权赔偿责任与工伤保险赔偿责任两种法律责任的竞合。在工伤保险待遇与民事侵权赔偿之间劳动者如何获得救济、取得赔偿,引起了法学理论界、司法裁判者、法律服务从业者以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争论。
本文从交通事故赔偿与工伤事故赔偿及其竞合的基本理论等三个方面切入,研析了因交通事故而导致工伤事故赔偿这一法律制度。文中归纳了两种赔偿责任的概念和主要区别;分析了我国相关规定的历史沿革及赔偿模式的发展演变;重点论证了现行规定的弊端与缺陷并提出了完善与修正的建议。意在加强和完善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充分法律保护,以体现以人为本,公正公平的法治理念。
【关键词】 交通事故 导致 工伤事故 赔偿

交通事故与工伤事故是两类不同性质的法律事实,交通事故赔偿与工伤事故赔偿是两类不同性质法律关系所产生的两类不同性质的法律责任。
交通事故侵权人如何对交通事故受害人进行赔偿,用人单位如何向因遭受工伤事故的劳动者或者其亲属承担责任,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司法解释已分别作出明确规定;但对因交通事故导致工伤事故的劳动者或者其亲属如何获得法律救济,法律、行政法规至今均未作规定和明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此虽然作了统一的规定,但是仍然存在缺陷,亟待作出修正和完善。
一、交通事故赔偿与工伤事故赔偿及其竞合的基本理论
1、交通事故赔偿与工伤事故赔偿概念及构成因素
交通事故一般是指道路交通事故,即机动车辆驾驶人员或者与驾驶车辆有关的人员因违反交通管理法律、法规使用车辆造成他人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而发生的事故。
交通事故赔偿是指机动车辆驾驶人员以及其他与驾驶机动车辆有关的人员,因违法、违规使用机动车辆造成他人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而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制度。交通事故赔偿一般应当具备以下要素,即:在道路上已经发生了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已造成他人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交通事故的行为与人身或者财产损失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交通事故的受害人没有免除致害人责任的法定事由。
工伤事故又称工伤,是指用人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及所涉及的区域内,由于生产经营过程中危险因素的影响或者直接作用,而使执行工作职务的劳动者因工负伤、致残、致死的事故。
工伤事故赔偿是指用人单位对因发生工伤事故而造成伤残或者死亡的劳动者或者其亲属依法给予的补偿。目前,各国都通过工伤保险(劳动保险)的方式对受害劳动者或者其亲属予以补偿。因而,工伤故赔偿一般又称工伤赔偿或工伤保险赔偿。工伤事故赔偿一般应当具备以下要素,即:用人单位在生产经营中发生了事故;事故造成了劳动者人身伤亡;遭受人身伤亡的劳动者在执行工作职责之中。
2、交通事故赔偿与工伤事故赔偿的主要区别
交通事故为民事侵权行为,交通事故赔偿本质上属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范畴,因而交通事故赔偿具有民事侵权赔偿的一般特征。工伤事故属于劳动法调整范畴,因而工伤事故赔偿具有劳动法律关系的一般特征。两者相比,主要具有以下区别:
①法律关系主体不同 工伤事故赔偿产生于具有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获得赔偿的权利人是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的劳动者,赔偿义务人是与劳动者具有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因此,工伤事故赔偿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具有劳动关系、为劳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是其显著特征。而交通事故赔偿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则无此特殊要求。
②适用法律不同 工伤事故赔偿属于劳动法规定的工伤保险责任范畴,适用《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交通事故赔偿属于民事侵权责任,适用《民法通则》、《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
③归责原则不同 工伤事故赔偿适用无过错责任,不论劳动者对工伤事故的发生是否具有过错,用人单位均承担完全的赔偿责任。交通事故赔偿一般适用过错责任,即对事故的发生具有过错才承担赔偿责任。
④主张权利的时效不同 根据《劳动法》第82条规定,应当自争议发生后60日内申请劳动仲裁,逾期劳动者即丧失了主张权利的胜诉权。根据《民法通则》第136条的规定,交通事故赔偿主张权利的诉讼时效为1年。
⑤主张权利的程序不同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劳动法》规定,工伤事故赔偿应当先行申请工伤认定和劳动争议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方可向人民法院起诉。而交通事故赔偿则无此前置程序,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4条规定,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做出《事故认定书》后,如双方当事人未申请调解或调解未能达成协议或调解书生效后未履行的,即可向人民法院起诉。
⑥赔偿项目、内容不同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和最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两者分别获得不同的赔偿项目及内容。
3、交通事故与工伤事故竞合的赔偿模式
因交通事故而导致的工伤事故在赔偿责任上属于民事侵权赔偿责任与工伤保险赔偿责任两种法律责任的竞合,就民事侵权行为所引发的工伤事故,受害人如何获得赔偿目前世界各国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①:
①选择模式 即受害人在民事侵权赔偿与工伤保险赔偿之间只能选择其中之一。
②取代模式 即以工伤保险赔偿取代民事侵权赔偿,受害人只能请求工伤保险赔偿。
③兼得模式 即受害人在获得民事侵权赔偿的同时还可获得工伤保险赔偿。
④补充模式 即受害人可以同时主张民事侵权赔偿和工伤保险赔偿,但其最终获得的赔偿不得超过其实际遭受的损失。
二、我国因交通事故导致工伤事故赔偿立法的历史沿革
因交通事故而导致的工伤事故即交通事故与工伤事故两种责任竞合受害人如何获得赔偿,我国法律和行政法规均未作规定,相关规定主要散见于一些部门规章和司法解释之中且前后规定之间也不一致。
1、关于职工因交通事故可否认定为工伤,有关规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①限制认定阶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
1964年4月,全国总工会劳动保险部《关于劳动保险问题解答》第54条“问:因工与非因工的界限如何划分?答:工人职员在下列情况下发生了问题,有可靠证明,可以享受因工待遇:(6)集体乘坐单位的车去开会,所乘坐的车出了非本人应负责的意外事故,造成职工负伤、致残或死亡”。第65问“问:工人上下班坐公共汽车,汽车翻了,负伤死亡,如何处理?答:按非因工负伤和死亡待遇处理”。1983年1月27日,劳动人事部保险福利局《关于职工上下班途中伤亡处理的复函》“职工上下班途中伤亡,仍按非工伤亡待遇处理”。从全国总工会劳动保险部、劳动人事部保险福利局的规定可见:职工因交通事故发生伤亡可认定为工伤享受工伤待遇的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即(1)乘坐本单位的车辆;(2)参加集体组织的活动;(3)职工本人对事故的发生不负责任。同时可见职工上下班因交通事故伤亡不按工伤处理。此规定一直执行到1996年8月劳动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的颁布实施。
②相对认定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到二十一世纪初)
1996年8月12日,劳动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八条规定“职工由于下列情形之一负伤、致残、伤亡的,应当认定为工伤:(8)因公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遭受交通事故……造成伤害或者失踪的……;(9)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要路线上,发生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的”。劳动部的这一规定较前有了较大的进步,职工因公外出发生交通事故只要与工作相关联均可认定为工伤;但是对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认定为工伤尚需符合时间、路线及所负责任程度的规定。
③应当认定阶段(二十一世纪初至今)
2004年1月1日,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可见对职工因公外出期间发生事故认定为工伤,《工伤保险条例》基本采纳了劳动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的规定;但对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认定为工伤的,《工伤保险条例》则取消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所规定的限制条件。
从以上立法具体规定看,立法对工伤事故的认定范围、认定条件有着一个逐渐放宽、扩大的过程,体现了立法的逐渐进步和对劳动者法律保护的逐步加大的趋势。
2、关于因交通事故导致的工伤事故赔偿模式,有关规定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①兼得模式逐渐发展成为混合模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
1962年11月27日,公安部办公厅《关于职工因交通事故死亡后的抚恤问题的复函》规定“职工因交通事故死亡,除由职工原单位按劳动保险条例抚恤外,由于肇事人一般都负有一定的事故责任,肇事单位应根据其所负责任大小和死者家属生活上的实际困难,给一定数量的补助费……”。同日,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关于职工因交通事故死亡后的抚恤问题的复函》规定“关于职工因交通事故死亡后,原单位和肇事单位如何抚恤的问题,我们意见,除原单位按照劳动保险条例的规定给予抚恤外,一般的仍可根据具体情况由肇事单位另发给一定数额的补助费”。1963年2月12日,全国总工会生活办公室《对职工因交通事故死亡后的抚恤问题的复函》中采纳了公安部办公厅、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的上述意见②。1964年5月,全国总工会劳动保险部《关于劳动保险问题补充解答》第9问“问:职工因交通事故死亡后,原单位和肇事单位如何抚恤?答:职工因交通事故造成死亡后,肇事单位应根据肇事人员所负责任大小,给予家属一定的补偿费,职工的原单位还应按劳动保险条例规定发给应得的待遇”。1983年3月2日,全国总工会生活保险部《关于职工因交通事故死亡后有关待遇支付问题的复函》仍然重申了1962年11月27日公安部办公厅《关于职工因交通事故死亡后的抚恤问题的复函》的规定③。
由以上规定可见,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因非本单位责任发生的交通事故造成职工死亡的,除肇事单位应按责任大小承担一定补偿外,职工单位还应按国家规定给予职工家属享受劳动保险待遇;因而,在此期间因非本单位责任发生的交通事故造成职工死亡的,职工家属获得赔偿的模式应当为兼得模式。但是,对于发生因本单位责任而造成职工死亡的交通事故,职工单位应当如何承担责任,却未作出规定。
1980年6月25日,全国总工会劳动保险部《关于乘坐本单位汽车外出发生车祸死亡的职工是否发给补助费问题的复函》规定“乘坐本单位汽车而造成死亡事故,只按因工死亡处理即可。不能再发给补助费”。由此在因非本单位责任发生交通事故造成职工死亡的赔偿采用兼得模式的基础上,对发生因本单位责任造成职工死亡的交通事故赔偿作出以上相应规定,赔偿模式已发展成为混合模式。
②补充模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到二十一世纪初)
1996年8月12日,劳动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二十八条对由于交通事故引起的工伤及交通事故赔偿与工伤保险待遇竞合作出了明确规定,这是我国立法第一次以行政规章的形式且在同一部立法中较为全面地对交通事故赔偿与工伤保险待遇竞合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如何获得赔偿做出的明确规定,由此改变了实行三十多年的由兼得模式发展而成的混合模式,确立了补充模式。
③混合模式(二十一世纪初至今)
2004年1月1日,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的实施宣告了劳动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的废止,但是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对职工因交通事故导致的工伤如何获得赔偿却没有作出规定。2004年5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实施,该司法解释第十二条的规定重新确定了因交通事故引起的职工工伤赔偿采取的是混合模式。
从以上我国立法关于因交通事故导致工伤事故赔偿规定的历史沿革看,不同时期的规定之中折射出两个显著特征:

甘肃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关于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


甘肃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关于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


  2005年1月25日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

甘肃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陆浩省长所作的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会议对省人民政府2004年的工作表示满意,对一年来政府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统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关心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2005年的工作部署表示赞同。根据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省人民政府对报告进行了修改。会议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05年1月20日在甘肃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甘肃省省长 陆 浩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4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4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政府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工业强省战略,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完成了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省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创1997年以来最好水平,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预计,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540亿元,增长11%;地方财政收入104亿元,增长18.6%;大口径财政收入215.4亿元,增长21.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5亿元,增长13%;外贸进出口总额17.7亿美元,增长3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40元,均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4%;城镇登记失业率3.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坚持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强化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认真落实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措施,有效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省农民税负减少2.3亿元,减幅55%左右。兑现粮食直补资金1亿元。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805.8万吨,是历史上第四个高产年。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特色产业基地面积占到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0%,草食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了新的发展。加大了劳务输出的培训组织力度,培训农民工5.5万人次,输出324万人次。继续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发展,实现增加值329亿元,增长18%。农村“六小工程”进展顺利,新建改建县乡村公路1630公里,解决了120万人的饮水困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增加了投入,427个整村推进项目全面展开,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10万人,相对贫困人口减少40万人。

  二、坚持改革抓企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实施了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初步建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国有大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进展良好,境内外大企业集团参股、重组我省部分上市公司成效明显。下划市州管理的企业有35户基本完成改制。列入年度破产计划的企业中,有9户完成破产终结工作,15户进入破产程序。国有大中型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进展顺利。加快了优势支柱产业的改造提升,企业技术改造投资175亿元,增长23%。兰州石化、金川公司、酒钢集团产品结构调整和节能降耗改造,靖远、华亭、窑街矿区煤矿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加快。扶持了一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加强对重点行业的协调支持,积极帮助重点企业解决资金、能源、原料、运力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工业经济发展实现了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预计,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00亿元,增长15.5%;实现净利润65亿元,增长1.1倍。兰州石化、金川公司、酒钢、电力公司等企业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

  三、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兴建了一批重点骨干工程。
  落实发展抓项目的战略举措,全省形成了抓项目、促发展的浓厚氛围。坚持在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抢抓发展机遇,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建设,新开工项目4800项,重点骨干项目建设加快。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3亿元,增长15%。公路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完成投资首次突破100亿元。又有4条高速和3条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344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86公里,兰州的五个出口全部实现了高速化。已开工建设的县际公路达到40条。兰武铁路二线、武嘉铁路电气化、敦煌铁路和庆阳机场复航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城乡电网改造进度加快,连城电厂3号机组等一批电力项目投入运营,新增发电装机容量55万千瓦。疏勒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主要目标按期实现,东乡南阳渠建成通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等水利工程继续推进,新增灌溉面积35万亩。建成了一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项目。

  四、注重统筹兼顾,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了一批博士来甘工作。加强对重点科研院所和学科带头人的支持,推进地方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新组建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继续实施院地、院企合作,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有所提高,科普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科技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建成了兰州科教住宅城。强化农村和民族地区教育,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又有3个县实现了“两基”目标。加强了职业教育和农村现代远程教育。高等教育在调整结构、优化布局中稳步发展,高等院校增加到33所,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20万人,创历史最高水平。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建成,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进程加快,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范围扩大。一批文化精品项目相继实施,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推进,建立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严格土地保护制度,开展了土地市场专项治理,撤消各类开发区43个,复耕土地4335亩。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的成绩,完成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485万亩,退牧还草1100万亩。全面加强水、森林、矿产等资源的开发保护,污染防治工作有了新进展。商贸流通、金融保险、通信、物价、统计、气象、测绘、信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参事、文史、档案、地方志、地震预防和残疾人救助等服务业和社会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

  五、关心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扶持政策,城镇新增就业12.7万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按时足额发放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41万人、161万人和165万人。享受城市低保人员达到61万人。扩大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试点。及时做好抗灾救灾工作,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置,大部分地震灾民住进了新居。认真解决城镇拆迁、企业重组改制与破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征地补偿费基本清理补偿到位。偿付拖欠农民工工资3.7亿元,占原拖欠总数的95%。民族宗教工作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加强信访工作,实行领导包案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积极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使一批多年的积案得到妥善处理。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加强了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督促检查和治理,建立了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开展社会治安专项整治行动,社会治安状况继续好转。

  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政府年度立法计划全面完成,提请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草案8件,制定、发布了一批行政规章。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清理了政府规章,对行政许可实施主体资格进行了审查和确认。加强了行政复议工作。积极推进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加强基层民主建设。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916件建议和693件提案全部按期办结,承办质量进一步提高。对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在执法检查、专题视察调研中提出的促进农民增收、加快项目建设、深化企业改革、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落实统计法和工会法等意见和建议,认真研究采纳。围绕营造发展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集中抓了限时办结制和一站式办公、首问责任制、非公有制企业评议政府工作、受理投诉和举报、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五件事。制定了规范行政审批的规定和制度,又取消省级行政审批事项140项,累计达到1099项,减幅为51%。坚持反腐倡廉,制定实施《甘肃省政府公务人员吃拿卡要等行为处理办法》,加强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工作,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1163件,结案890件,有968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的45人。积极开展药品、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肃查处制售假冒伪劣、无照经营、发布虚假广告等欺诈消费者违法活动,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回顾一年来的政府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必须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的工作方针,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必须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必须坚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努力扩大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增强发展活力;必须坚持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妥善解决各类矛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政府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劳动者,向驻甘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中央驻甘单位,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爱国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甘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兄弟省市区,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还有不少缺点和不足,群众还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解决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还需要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低,投融资渠道单一。重大产业项目储备不足,能增加财源、近期可开工建设的大项目少。二是农业基础薄弱,投入不足,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增收空间狭小,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三是企业改革、改制、改造的任务艰巨。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名牌产品少。企业流动资金短缺,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四是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严峻,扩大就业的难度大。需安置的城镇劳动力预计27万人,其中未出中心的下岗职工9.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5万人。还有3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输转。五是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镇化进程缓慢,城乡、地区差距拉大。由于历史欠账多,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资源约束加剧,生态环境改善的难度大,实现“五个统筹”的任务十分艰巨。六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较多。对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改革中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还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安全生产隐患较多,事故时有发生。社会治安状况还不能令人满意,维护稳定的任务繁重。七是政府自身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政府少数工作人员理想信念淡薄,责任与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中还存在作风不实、效率不高、执法不严等问题。以权谋私、违规违纪甚至贪污腐败现象仍有发生。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进一步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2005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2005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保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全国范围的结构调整与资产重组步伐加快,一些产业将继续向中西部转移,有利于我们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强宏观调控,支持农业发展,有利于我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东部发达地区出现建设用地、能源和民工短缺等状况,有利于我省吸引资金和项目,扩大劳务输出。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一批重大工业技改项目陆续建成,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面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机遇和不利因素,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顺应人民群众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深化对省情的认识,把握新机遇,解决新问题,实现新突破。按照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的安排部署,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扎扎实实地做好政府的各项工作。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四次、六次全委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工业强省、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强“三农”工作,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努力增加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保持社会稳定,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主要宏观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财政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6%左右。

  根据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解决“三农”问题,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继续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粮食稳定增产、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一是全面落实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政策。按照国家总体部署,结合我省实际,对国家扶贫重点县和省定扶贫重点县实施免征农业税试点,其他县的农业税税率一律降至2%以下、有条件的也可以全部免征,全部取消牧业税。继续实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落实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依法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农业投资管理体制,整合农业资金,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和区划调整,妥善安置分流人员。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确保乡镇政权正常运行。重视解决乡村债务问题,继续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二是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坚持粮食总量以省内自求基本平衡为目标,按照保护耕地、增加投入、调整结构、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量的思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加强粮食市场管理,确保粮食安全。三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品。不断扩大优势产品规模,提高马铃薯、瓜果、蔬菜、中药材、酿造葡萄、啤酒大麦、制种、花卉、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水平。推进畜牧业和草产业发展,重点培育规模养殖户、专业村和养殖小区,调整畜种结构,提高商品率。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延伸农业产业链,创立优势名牌产品。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加快乡镇企业改革与发展,推进技术进步和机制创新,增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四是加强农业发展配套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供应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积极扶持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及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五是千方百计扩大劳务输出。加强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工作,适应市场需求搞好农民工职业技能和应用技术培训,增强外出就业和稳定就业的能力。拓宽输出渠道,扩大输出规模,加强与输入地政府的联系协调,逐步形成一批较为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力争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350万人次。六是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引大入秦完善配套、疏勒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等重点工程建设,争取开工建设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继续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业节水示范县、水土保持、雨水利用等项目。坚持抓好农田基本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大力推进农村人饮、小水电代燃料、沼气利用、道路、节水灌溉和草场围栏等“六小工程”建设,积极实施生态移民、牧民定居工程,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和村通电话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七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整合扶贫资源,继续实施整乡整村推进,稳步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力争使10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40万低收入人口稳定解决温饱。认真落实扶持政策措施,加大对民族地区和困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快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山区发展。发挥城市郊区、河西地区、沿黄灌区基础条件较好的优势,推动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县城和重点建制镇集中,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逐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二、继续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解决我省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进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一是继续运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加大石化、有色、冶金及机械、电子、建材、医药、食品等优势支柱产业重大技术改造的投入力度,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支持重点企业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推动产业升级。抓紧金川公司镍精炼、铜冶炼建设,抓好兰州石化大乙烯工程、兰铝后续15万吨电解铝和自备电厂、酒钢200万吨热轧薄板和不锈钢工程、白银公司厂坝铅锌矿深部开采、靖远和窑街劣质煤电厂等续建项目。二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完善鼓励技术创新政策,整合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带动新材料、生物制药和中药新剂型、机电一体化、电子与信息、节能与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继续抓好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的同时,组织实施一批新项目。三是大力开发新产品。抓住国家把我省确定为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的机遇,大力发展有色、冶金工业深度加工,延伸产业链,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系列新产品,逐步改变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的格局。抓住兰州石化大乙烯项目建设的契机,积极开发乙烯下游合成材料。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档次和知名度,创出更多的名牌产品。四是加快发展新型装备制造业。促进优势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联合、重组,支持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和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在电机电器、石油钻采及炼化设备、数控机床、真空设备、通讯设备等领域形成新的产业优势。五是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速工业由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资源输出型向节能、环保、精深加工方向转变,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加强国土资源的保护和科学合理利用。增加投入,加大资源勘查力度,力争找到更多的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储备。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依法管理利用资源。积极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洁净能源。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整治高污染企业,提高“三废”综合利用水平,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广清洁生产。加大对兰州等重点城市大气污染和重点河流特别是黄河甘肃段水体污染的治理。六是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调控。健全工业经济运行的应急协调机制,做好重点企业煤电油运的协调工作,及时解决突出问题。落实扶持政策,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中小企业集群,促其成为吸纳就业、壮大地方经济实力的主力军。

  三、坚持发展抓项目,夯实发展基础。
  项目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关键,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坚持把发展抓项目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之中,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导向,既抓经济发展项目,又抓社会发展项目;既抓对全省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骨干项目,又抓能强县富民的中小项目;既抓能增加城市就业和再就业的“民心项目”,又抓与解决“三农”问题关联度大的农村发展项目,推动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一是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以高等级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树屏至徐家磨、刘寨柯至白银高速公路。抓好清水至嘉峪关、武威过境段高速公路,嘉峪关至安西、安西至敦煌、临夏至合作高等级公路的续建。开工建设天水至宝鸡甘肃段、罗汉洞至定西高速公路及河口至屯沟湾二级公路。加快通县油路、国扶县连接国道公路、县际公路及旅游景区景点通达道路建设。建成庆阳机场复航改造工程,开工嘉峪关机场改扩建、天水机场军民合用项目。基本建成敦煌铁路,加快兰武铁路二线、武嘉铁路电气化改造进度,开工建设兰州集装箱中心站。抓好连城电厂二期、小峡水电站、张掖电厂、靖远电厂一期扩建、柴家峡水电站、炳灵电站建设与改造,开工建设乌金峡水电站,继续实施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加快新疆至兰州原油和成品油管道,兰州天然气管网,金昌、武威、酒泉等城市集中供热和中心城市供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争取早日竣工,发挥效益。二是努力增加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继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抓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荒山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以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为重点,推进建立节水型社会。加大湿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重点流域、区域治理力度。三是进一步提高抓项目的水平。创新项目管理体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法人主体到位的项目建设机制。严格质量管理,确保项目建设的程序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认真执行国家稳健的财政政策,准确把握国债资金投向,争取国家更多的支持。广开投融资渠道,保证项目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杜绝滞留挪用。全面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制,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结合制定“十一五”规划,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做好前期工作,达到上报立项的深度。

  四、全方位扩大开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以开放促开发、促发展,积极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除国家产业政策限制与禁止的外,省内所有行业、领域一律向内外资开放。推出一批优势项目吸引境内外投资。支持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通过股权收购、资产并购等方式,重组、参股国有企业。以吸引东部发达地区民间资本为重点,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积极组织参加境内外招商引资活动,继续办好“兰洽会”等经贸招商节会。广泛吸引省外、国外及民间资本参与甘肃开发与建设,注重提高招商引资的实际效果。二是努力扩大外贸进出口。进一步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千方百计扩大特色产品、机电产品出口,努力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积极开拓俄罗斯、东欧、中亚、东南亚、拉美、非洲等市场。加快建设酒泉、敦煌等口岸设施,提高通关效率。三是进一步开展对外经贸合作和交往。拓宽对外经济技术协作领域,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加强国际多边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建立原料基地,积极争取国外优惠贷款和经济援助。发展与外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加强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资源开发、人员培训等领域的合作。四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改革管理体制,开发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业的档次、规模和效益。促进房地产开发,规范发展住房二级市场、租赁市场。鼓励居民扩大旅游、通信、教育、体育健身和文化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推进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市场和商品期货市场发展,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促进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平竞争。努力吸引外资和国内跨区域金融、保险机构入驻甘肃,吸引国际大型商业零售企业进入甘肃市场,发展连锁经营。

  五、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坚持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继续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以促进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紧紧抓住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加强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营造人才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在全社会形成重才、爱才、聚才、用才的良好氛围。继续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以重大科技专项为重点,抓好一批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攻关研究和成果开发转化,推动产业升级。加快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提升装备水平,建立大型精密仪器、文献数据、网络环境等科研基础条件共享机制,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科技素质。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继续增加教育投入。加强基础教育,加大“两基”攻坚力度,在国家扶贫重点县开展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书本费、杂费和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试点。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民族教育、民办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积极发展高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研究生培养。认真做好家庭贫困学生的助学工作,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全面推进继续教育,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
  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度,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全面建成医疗救治体系项目和特种医疗救治基地,做好各种疫病疫情的防治工作。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农村卫生队伍建设,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水平,解决群众防病就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纠正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繁荣文化事业,培育文化精品,壮大文化产业,净化文化出版市场。加强民族民间文化和文物保护工作,加快基层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实现县县有两馆的目标。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发展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办好第十一届省运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继续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实施“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重视妇女儿童工作,切实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贯彻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开展国防教育,加强民兵预备役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做好“双拥”工作,密切军政军民关系。促进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发展。继续做好气象、人防、测绘、参事、文史、地方志、档案管理、残疾人救助和地震预防等工作。

  六、不断深化改革,为加快发展提供动力。
  不断强化改革意识,突出改革重点,积极推进改革,努力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一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围绕用三年时间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主要任务的目标,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攻坚计划。加快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在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对下划企业改革的指导,一厂一策,因企制宜制定改革目标,加快改革进程。继续做好纳入破产计划企业的破产和重组工作。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企业管理。积极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改革,加快分离办社会职能,为深化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条件。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和制度,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推进财税体制和金融改革。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快建设公共财政体系,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办大事,确保重点支出需要。建立健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严格预算执行,加大对违反财经纪律事件的查处力度。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积极培植财源,保证财税收入均衡入库和稳定增长。进一步加强银政联系,扩大银企合作,改善金融服务,增加信贷投放,加大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力度。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健全市场机制,壮大资金实力,强化服务功能,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服务“三农”的重要地方性金融企业。三是推进投资体制改革。逐步形成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政府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机制。制定投资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拓宽投融资渠道,促进投融资多元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的公益事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全面落实核准制、备案制和政府审批责任追究制,积极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建立健全企业投资监管体系和投资决策责任制。四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努力消除妨碍发展的观念束缚和体制性障碍,全面落实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宽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非限制性的其他行业和领域,鼓励支持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改制和重组。推动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促进以非公有制为主的中小企业把产品做特做精,把企业做优做强,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大力支持广大城乡群众利用一切合法途径自主创业,积极营造勤劳致富、诚信致富、守法致富光荣的氛围,形成全社会支持群众自主创业致富的良好环境。依法保护私有财产权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真正为非公有制企业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五是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围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科学合理划分事业单位公益类、非公益类和经营性类别,积极推进科技、教育、卫生、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勘察设计、地质勘探、水利管理等行业的改革,按照行业特点,确定改革目标,制定配套完善措施。全面推行聘用制,搞活内部分配,形成激励机制,推进体制创新。

  七、以增加就业为重点,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千方百计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和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措施,健全再就业资金投入机制和就业援助制度。鼓励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高度重视军转干部和城镇转业退伍军人安置工作,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落实鼓励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基层和贫困地区计划,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大力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公益性事业,努力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切实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提高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加强失业调控,缩短失业周期,有效控制失业率。力争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万人。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城市“低保”和破产企业的职工安置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下岗职工向失业保险并轨,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建立稳定的低保投入机制,适度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做好城乡弱势群体的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社会福利工作,逐步完善城乡特困群众、农村“五保户”、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救助和保障制度。三是认真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在征地补偿、拆迁安置、企业改制、利益分配、行政执法等方面严格执行和落实有关规定,抓紧解决遗留问题,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认真兑付农民工工资,基本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加强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救助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和抗灾救灾能力,及时安排好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四是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高度重视职工群众的生命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全面加强矿山、交通、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破器材、建筑施工等行业的安全生产,认真排查事故隐患及重大危险源,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八、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快依法治省进程,牢固树立依法行政观念,认真实施依法行政纲要,全面建设法治政府。抓紧制定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支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依法履行职责,继续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不断推进政务、厂务、村务公开,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职工代表大会和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尊重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扩大基层民主。积极调整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关系,更加关心弱势群体,依法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及时化解矛盾,预防和妥善处理好群体性事件。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坚持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强化责任制,继续实行各级领导包案制度,把工作重点放在基层,变上访为下访,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进一步健全防控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机制。开展专项严打斗争,始终保持对各种犯罪活动的高压和主动进攻态势。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严重经济犯罪、黑恶势力及有组织犯罪、制毒贩毒、侵财型犯罪。坚持科技强警,提高公安司法干警的业务水平。严密防范和打击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境外敌对势力等渗透破坏活动。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治安防范的基础性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和全民道德教育,营造诚实守信、友善互助的社会风尚,努力构建民主、法治、祥和、奋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行政能力建设

  行政能力建设是政府自身建设的核心,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意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科学、民主、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倾斜,提高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加强社会事务管理,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效率,为社会和公民提供优质服务,构建服务型政府。按照政企、政资、政事分开的要求,努力把政府的主要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政府职能以外的事务交给企业、市场和中介机构,解决好政府管理中缺位、错位、越位问题。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确保行政许可的公开、公平、公正。推进统计改革,认真搞好经济普查工作。做好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考虑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与解决好当前突出矛盾和问题结合起来,把积极进取精神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完善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战略和重点,科学确定各项目标任务,提高规划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指导性,努力使规划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

  二、积极推进行政工作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
  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进一步规范程序,健全制度,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及决策责任制度。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加强司法、审计、监察监督,强化新闻舆论和群众监督,虚心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政府参事的意见。严格按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认真落实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追究制和行政赔偿制度,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要赔偿、执法有保障。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三、继续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以建立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宽松和谐的政策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尊重人才的人文环境和积极进取的舆论环境,把企业和基层是否满意、国内外客商是否称心,作为衡量发展环境是否改善的标准。从解决好投资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继续抓好“五件事”的落实和深化,严格实行限时办结制和一站式办公、首问责任制,认真受理企业和群众投诉,开展非公有制企业评议政府活动,使营造发展环境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推动建立长效机制。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征集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继续搞好食品安全和农村市场整治,建立健全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体系,完善商品市场质量监察网络,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农资等违法犯罪行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四、进一步加强政风建设。
  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真抓实干之风。完善领导干部抓落实的责任制,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和工作督查制度。下决心治理文山会海,大力减少会议次数,压缩会议规模,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严格控制发文数量,努力提高文件质量。坚决取消不必要的检查评比,不搞脱离实际的升级达标活动。规范接待制度,严格接待纪律。使各级干部集中精力开展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不断提高政府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的恶劣习气,严禁一切巧立名目的公款吃请迎送、出境出省旅游。进一步加强廉政制度建设,做到用制度规范行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制,严格遵守反腐倡廉的各项规定,继续加大查处大案要案的工作力度,从严防范、惩治公务人员失职渎职行为和职务犯罪。建立和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警钟长鸣,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腐败。在政府系统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公务员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公务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做到为民、勤政、务实、清廉,时刻保持奋发有为的蓬勃朝气、开拓创新的昂扬锐气、清正廉洁的浩然正气,努力开创政府工作的新局面。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加快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压力同在。我们要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坚定信心,知难而进。我们坚信通过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本次人民代表大会所确定的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一定能够圆满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一定会进一步加快。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支持监督下,凝聚全省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同心同德、团结奋斗,为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促进甘肃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